徐小东 :姚式太极拳第一课

4月13日早晨,我和另外三位老师启程,奔向东旧寨镇姚家峪村,那里有一场“弘扬非遗文化 寻找最美家乡味”的文化大餐等待着我们。说来惭愧,因为少小离乡,我虽是地道的老八区大寨人,也才知道家乡有文化底蕴深厚的姚式太极拳。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武打影片《神秘的大佛》和《少林寺》播出后,我国逐渐兴起男女老少学武、练武的热潮。不过,人们一般热衷于练散打,极少有人练太极。年轻人练武更是讲求实用性,得知“练太极三年不打人”,就对太极望而止步了。

那时候,我在遵化市第一中学上初中。学校也赶时髦,老师体育课上教十八式的初级长拳,我们学生也自学军体拳,就这样兴致勃勃地练了两三年时间。有一次,一位练过武术的同学说和我切磋一下。于是,在操场选了一块比较松软的土地,我俩就摆开架势,较量起来。好多同学得到消息,也来围观。哪知,一个不留神,我就把他摔出去近两米远,那小子的胳膊肘都擦流血了!无论是他,还是我,还是围观的同学,都吓坏了。而且,这事让老师知道喽,我们俩铁定会受惩罚。我们就约定不练危险性比较大的散打了,万一把谁闹出个骨折来,那事可就大了。一位心细的同学跟我说可以练刚柔相济的太极拳。我也觉得这个建议可行,想去找个师傅,可去哪里寻找像样的太极高手呢?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有一天,我拿着一大本和太极有关的书,从县城的老电影院旁边经过,就见一位身材瘦小的精干老头,正挥动两条没开刃的铁条,用来当剑,在那里练太极。围观的人纷纷喝彩,我也忍不住站住了脚。老头停了下来,用一双贼亮的小黑豆眼扫了一下我手中的书,说道:“皮毛而已!”接着,就又练了起来,边练边说:“没人识货呢!‘大’学生,你说是不是?”我说:“老前辈,您好——功夫?太极啊,只是些招式。”老头有些生气,对我说:“看来,后生吔,你是不服啊!”我说:“您老如何看出我不服气的?”老头说:“看你的眼神啊!”我没说啥。他又说:“得,咱爷俩有缘啊,我可以教你一两招。太极嘛,四两拨千斤,不服可不行。后生,我不是吹,你要敢试一试的话,我用两根手指,不,只用一根手指,就能让你服服帖帖地粘在靠背椅上坐上半天。”怀着不可抗拒的好奇心,我试了试,果然如那老人所说,分毫不差。那一年,我十六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

后来,我的一位小伙伴告诉我,那老头跟武术大师汪老爷子练过几年太极,推拿正骨和点穴的功底了得。再后来,我们搬家了,就没有机会再见那位神秘的老人了,但中华太极的神奇魅力,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嘀”的一声,我们的车已经开到了姚家峪村。在姚兰老先生的故居前,姚式太极拳培训基地的文化广场上,一台弘扬太极文化的盛宴已经徐徐拉开了帷幕。一群身着鲜艳戏服的表演者中,村姑们年轻漂亮,小伙子们帅气,老头子扮相诙谐,他们踩着欢快有力的鼓点,扭动着腰肢,跳起了秧歌,赢得了阵阵喝彩。这样的乡间文化盛景也吸引了我的眼球。

接下来,众多太极高手精彩亮相。无论长拳,还是短拳,都各具魅力。“……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南拳和北腿,少林武当功,太极八卦连环掌,中华有神功,中华有神功!”搭配屠洪刚演唱的《中国功夫》,真是恰到好处。其中一位表演短拳的太极高手,抬手踢腿间都带着呼呼的风声,脚一跺地,地仿佛都在颤动。这让我想起电影中,李小龙一个人放倒好几十个日本武士的豪迈画面。而从整个活动来看,竞相登台献技的太极高手们,顿挫有力,刚柔相济,他们与春晚舞台上的太极冠军难分伯仲,让人拍案叫绝。

面对眼前震撼的场景,我不禁充满好奇,非遗项目姚式太极拳经历了怎样的赓续传承,才能发展到如今这般模样。姚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张劲芳老师给了我答案。

她说,这种中国优秀传统武术,发轫于遵化籍武术名家姚馥春。1929年,姚馥春与师弟姜容樵合著《太极拳讲义》一书,并于1930年在上海、南京两版发行,传播甚广。她说姚式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顺避害、强身健体、怡养身心,身法以披、拨、挟、缩、挣、蹬、拧、裹见长,突出拳法应用,展现了太极长拳健身和攻防破敌的特点。她说姚式太极拳老少皆宜,功效良好,习练者众多。她说,她生于武术世家,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又师承姚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孙德永,并为弘扬姚式太极拳殚精竭虑。但她又不居功自傲,说姚式太极拳的赓续离不开遵化众多姚式太极传承人、爱好者的不懈努力。

听着张劲芳老师的讲解,看着张劲芳老师的表演,我心中蛰伏多年的太极梦慢慢苏醒。我这个曾经的十六岁少年啊,如今已经年近六旬。可习练姚式太极拳,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不虚此行啊,这样的姚式太极拳第一课,给我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

作者简介:徐小东,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作协会员。遵化市作协副秘书长。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