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辉】文学地标的塑造者

我和立元是大学同班同学,立元年长我几岁,相处40多年,一直是长兄风范,热情、实在、直爽。

立元是一名作家,更是一名文学评论家,他的主要成就在评论,只是近几年退休以后,才有时间和精力偏重于自己的创作。对于一名评论家的文学创作,我不敢妄加评论,班门弄斧,我认为立元的创作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浓厚的故乡情结形成了他作品的地域特征。立元是唐山丰南唐坊人,其作品立足于冀东这块土地,他的长篇小说《历史上的纪念地》是写滦州,短篇小说集《小镇传奇》写丰南唐坊镇,散文集《姥家门口唱大戏》也写的丰南。他的文学评论主要集中在滦河、燕山这两个区域,以唐山、承德两市为主,主要作品有《滦河作家论》、《滦河诗群论稿》、《燕山作家论》、《唐山作家论》、《承德作家论》《老呔作家论》以及丰润、丰南、曹妃甸、开滦等十几部评论专著,他在文学史上可以载入史册的是第一个提出了“三驾马车”现象,并一直在关注和研究,成为他文学生涯的得意之作,并写出了《“三驾马车”论》、《河北“三驾马车”论》以及几十篇评论“三驾马车”的文章,而何申、谈歌、关仁山这三位作家也都是河北的。因此说,立元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故乡情结,正如他自己在《小镇传奇》后记中所说,我有很浓厚的恋乡情结,虽然离开故乡多年,但我对她一往情深。因为她是我生命之根,精神之源。也可以说,她是我生命的家园、精神的乐园。习近平总书记说“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小镇传奇》就是一部“记得住乡愁”之作。

第二,深厚的生活积累组成了他作品的信息容量。立元在家乡读完小学后,过早的参加了劳动。曾经看瓜、牵墒(牵牲口)、扛草、当过记工员、积肥员、现金保管,学会了耕田种地,上完高中后,参加过挖河、扛脚行等重体力活,当过生产队副队长、大队副书记,考上大学之前就是县委组织部确定的重点培养的年轻干部。唐山大地震,丰南也是重灾区,他是亲历者。在大地震后,为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他与丰南800民工一起进深山挖沙子、建石矿,并负责丰南石矿的政工工作。大学在校期间,他组织成立了文学社,留校任教后,致力于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获得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教师奖等荣誉,所有这些生活经历和积累,培养了他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作风,更为他的文学创作积攒了素材,因此在这本书里,有故乡和平安静的生活形态、温馨纯美得人伦情味、农耕时代的烟火气息,让我们了解了故乡的风土人情,听到了陈年旧事,看到了50位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父老乡亲。

第三,淳厚的白描手法构成了这部作品的文学生态。立元说:在《小镇传奇》的写作中,我基本坚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白描手法,不追求所谓的深度和高度,采用本色写法,以再现小镇的原貌,留下小镇的旧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是这部书的显著特点,适应当今读者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虽是白描和平铺直叙,但每个人物都写的鲜活生动,这正体现了作家的功力。小镇英雄李保本、小镇闲人、小镇女人、小镇会计、赤脚医生、女书记、治保主任、姥爷、“神经”大哥等等,他们勤劳善良、质朴无华、寥寥数笔,构画得生动形象,而且把为人处世的道理讲得清楚明白,读后深受启发,令人深思。因此可以说《小镇传奇》是给小镇的一部编年史,既是为父老乡亲画像,也是为小镇写史,表现了对家乡的感恩之情,对家乡人的赤子之心。如大诗人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

据立元介绍,他的《小镇传奇》第二部的创作目前已经完成,写了42篇小说,20多万字。我们期待着他的新作早日面世。

著名评论家谢有顺说:“好作家都有原产地的。或者说,每一个人都有故乡,都有一个精神的来源地,一个埋藏记忆的地方。”“比如鲁迅笔下的鲁镇、未庄,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韩少功笔下的马桥,贾平凹笔下的商州,史铁生笔下的地坛,福克纳笔下那个像邮票一样大小的故乡,或者马尔克斯笔下的那个小镇……”“当我们想起这些作家的时候,自然就会想到他们所写的这些地方,包括其中的风土人情、世态万象,都成了一个地理、经验、精神意义上的写作符号。”立元所写的《小镇传奇》中小镇又何尝不是他生命的产地、精神的原乡,一个地理、经验、精神意义上的写作符号,《小镇传奇》小镇的历史写照,小镇人的生活记忆,是能够得以留存和流传的,也不负立元对故乡的思念和回望。纵观立元的创作轨迹和成就,我认为立元是地域文化的守望者,更是文学地标的塑造者。

作者简介:刘绍辉,二级巡视员,原唐山教育局局长。

载《唐山晚报》2023年10月14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4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