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平】文学批评家的使命与担当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我和杨立元教授从相识到相交已历二十余载,但在专业角度上,我俩却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他是一位著名文学理论家,而我则是起家于经济学的教授。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曾经告诫:“人之患在好为人序”,何况又是在这般情况下,我何以敢接受立元的邀请,同意为《杨立元文集》写作《总序》?仔细想想,这原因就是一个:我和立元之间所共同秉持的人生理念与学术追求。“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是彼此间的友谊、信任与敬重或可谓之“缘分”,使得这件事乃“势所必然”耳。

我的诗集《心雨集》、教学及学术文集《跋涉集》以及自传《创造幸运——我的心灵史》等书出版后,立元很快写出热情而中肯的书评发表在报刊上。而我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关注起这位学术上表现出良好势头的青年学者杨立元。2005年4月,唐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唐海县召开会议,有全市学会负责人及青年社科专家出席。我在题为“我的学术道路与人生感悟”演讲中,特意讲了对本市三位青年学者,所表现出来的良好发展势头的赞赏与感佩,其中第一人就是杨立元。那次讲话的整理稿,先后刊登在《唐山社联学刊》与《河北理工学院》校报上,并收入《跋涉集》一书。

立元曾经对我表示,他很欣赏我即兴写在《涟漪》书衣背后的一段话:

我之所以做学问,是因为我喜欢;

我之所以喜欢,是因为这会给我带来欣慰、喜悦与快乐。

立元说,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同样反映了他对学术活动的感受与心境。学术活动很辛苦,但带给学者的却是“欣慰、喜悦与快乐”。做学问不仅会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而且那“苦”也会转换成一种难得的“乐”。这“乐”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补偿,一种心灵上的享受。

在2016年唐山师范学院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上,杨立元教授在代表全校教师所做祝词中,所明确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他说:

因为读书、教书和写书,使我能够躲避尘世纷杂喧嚣,保持心灵的安静,保持做人的品性和做教师的德性;使我拥有精神的富裕、学养的丰富、人格的健康、心灵的自由,更拥有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荣誉感和神圣感。

在我理解中,这是杨立元教授人生价值观的完整表述与体现。

    我接下写作《总序》的任务,立元体恤我年逾八旬,主动表示:“可将您在滦河、燕山作家作品系列评论研讨会上的发言移作《总序》”。并说:“这样,既能表达我对您多年来关爱的谢意,也会更好地反映出您对我的了解,以及在做学问这一点上我们有共同的志趣和心声。”2016年6月,“杨立元滦河、燕山作家系列评论研讨会”在唐山师范学院召开。我因年迈而未出席会议,写成“文学批评家的使命与担当”一文,委托唐山电视节目主持人韦田代劳,作一书面发言。不成想,这千把字的文章却受到立元的青睐,他拿出去,先后刊发在《唐山师范学院》校报、《唐山广播电视报》及《唐山劳动日报》等处。这次立元又提出将此文用作《杨立元文集》的《总序》,这不仅让我感动,更感受到一种从未预想过的荣耀。我虽未将这篇发言稿直接移做《总序》,却不仅采用了此文题目,文中还多处引用了该文的思想或文辞。

个性是一种高峰

我在《文学批评家的使命与担当》一文中提出,杨立元教授在学术上是一位有“个性”的文学理论家的命题。正是由他秉持的文学个性,引导与鼓励他走过长长的路径,收获一部又一部的醒世之作。

在立元的《“三驾马车”论》与《新现实主义小说论》出版后,我怀着学习与欣赏的心情做了粗读。给我的第一个印象:这是创新之作。我在书的边页写下了这样一些字句,以表达我的理解与体会。

新现实主义之新,植根于时代之新,人们对文学期望之新,作家审美意识之新。故可名之为新时代之新现实主义。它应时代要求而生,历史的选择助长了它的成长。

滦河——燕山区域作家群的著作。这是一个作家群系列,构建起滦河——燕山作家谱系及其根脉,展示了滦河——燕山这片广袤土地上,茂密生长着的大片文学雨林,郁郁葱葱,霞蒸云蔚。书里不仅反映出立元的丰厚学识,更洋溢着作者对这片富饶丰厚乡土、对这支文学队伍的无限热爱。正是因为立元的不懈努力,才使得这些作家结成一个作家群体,成为一种社会的文化现象。立元对区域内作家群落的梳理与记述,不仅使众多地方作家青史留名,而且为后人对这些作家的研究以及文学史的续写留下了翔实的材料。可以说,立元是通过他所创造的充满了心理能量、文化势能和精神图景的文本,生动鲜活地呈现了一个既具有共性又不乏个性的文学景观,进而和极具地域性又有全国性的“北方”诗学的精神气象,建构了滦河、燕山和冀东北地域圈的作家由谱系构成的繁茂群落,完成了为这个地域作家作论、为地域文学写史的重任。这正所谓“自成机杼,成一家风骨”。

从这些作品中,我看到了一位青年学者发展的蓬勃态势,一种由内心追求、文学悟性、知识储备等多重要素构成的文学个性。正是这种个性的抒发与实践,构建起属于立元的文学学术高峰。心中生发出的这种由衷兴奋与喜悦,让我想起了当代文学家的历史使命与担承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写给一位青年作家的信中,提出了作家历史责任这个命题,我在信中说:

我们的民族面临着重建精神世界的历史性任务。

重建精神世界是每一个有良心、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责任。我希望你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历史大趋势以及自身的使命。

对于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来说,这也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正如“五四”前后鲁迅、胡适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遇到的历史机遇一样。

“五四”那个时代造就了那一代知识分子,而也正是那一代知识分子,推进了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现在,我诚恳而热切地认为:立元正就是这样一位具有学术个性的学者,有着明确而强烈使命感;是一位敢于担当、有着强烈责任意识的文学理论家;正是他的这种使命感与责任意识,熔铸成他那颗不停躁动着的灵魂。古人云“文章出自机杼,成一家风骨”。在他的文学事业中,这一灵魂意味着:

第一,在历史使命面前,立元是一位敢于承担的学者。

杨立元教授作为一个知名的学者和文学评论家,秉承了中国知识分子敢于承担、勇于承担的精神。在我国传统观念中,也就是孔子所讲、所要求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三种品格的合一或融合。一个合格、成熟、勇于担当的知识分子,历史使命的担当,不仅需要有专业的知识积淀、敏锐的理解能力、宽广的视野,更需要有使命感、责任感、社会良知和健康的人生信仰和态度。

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家,特别是文学理论家来说,这使命感包含着哪些内容与要求呢?以我的理解,这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历史使命。作为知识分子,知识不仅来源于当前,更要来源于历史积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所贡献,是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第二,是学理使命。因为知识分子所进行的是学理探究,那就要尊重并严肃对待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接续和传承这种文明,将中国的经验、智慧贡献于世界,丰富人类文明。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接受外来知识,人类文明的精髓,然后要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第三,是方法论使命。以思想的方式和理论的方式来把握社会实践,从中国实践中提炼理论问题,以理论批判的方式审视社会现实,引领社会变革、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

杨立元的使命意识,主要体现在他对新时代文学创作理论、创作方法等重大文学理论的开创性探讨上。著名诗人张学梦在《滦河作家论》研讨会上,对立元文学理论上的贡献,做出了这样评价:

作者集大成、开先河,为滦河流域的作家竖起了一座共同的丰碑。这需要新锐的学术胆识,公正客观的科学态度,宽广的美学视野,丰沛的创作激情,巨大的心理能量,特别需要对每位文学家的善意和美意。一部皇皇巨著,通读下来,不仅领略了作者的思维成果,也同时感受到了作者挚友式的温情。

可以说,这些构成了杨立元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生命活力的人格品质与生命内涵。他的《新现实主义小说论》所表现的新现实主义小说三个之“新”,即“植根于时代之新,人们对文学期望之新,作家审美意识之新”,这也表明了作者对小说发展历史使命的担当。

第二,在学术道路上,立元是一位勇于探索的拓荒者。

杨立元在学术道路上是一个开拓者、创新者,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对区域作家群研究的深入与开拓。这充分体现在他为300多位作家立传的10册滦河与燕山作家群评论著作(这次集结为《滦河作家论卷》)中。这是对滦河流域广袤大地上茂密生长着上的文学“雨林”所做的拓荒性、培植性的梳理与研究。这是一种历史性的研究,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二是他对创作动机的研究,他用了整整30年的时间把一个定义写成一部32万的理论著述,他的《创作动机论》和《创作动机新论》是文艺心理学的创新、开山之作,为国内外所独创;三是关于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研究。他对以何申、谈歌、关仁山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小说作家进行了独创的、原创的研究,他从“三驾马车”的提出到《“三驾马车”论》《河北“三驾马车”论》《新现实主义小说论》《世纪之交语境中的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等著作,使他对在中国文坛兴起20年的新现实主义思潮的研究起了开先河的重要作用,并进行了持之以恒的多年的研究,把“三驾马车”推进文学史,把新现实主义小说推向高端。《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崔道怡称这些作品“犹如史卷”和“文学的先声”。

第三,在学术信仰上,立元是一位有个性的坚韧跋涉者。

他的坚韧不仅表现在厚重的学术成果上,更由他所践行的学术信仰、追求及风格所造就的学术个性所体现。真正学者的个性大都是孤独的,他们坚定地循着自己确定的路径,顺着文学发展的规律,竭蹶前行。立元正是这样做的:他从不人云亦云,而是特立独行;他从不急功近利,而是几十年专注于一个论题;他从不玩文学,而是用生命来写作。一个学者,在文学评论理论和文学创作之路上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前行,写就了1000多万字的作品,留给唐山,留给文坛,也留给后世。其价值也许不仅仅在当下,而是在这之后,在于历史的留存。

横看成岭侧成峰

《杨立元文集》共分4卷,计1000万字。第一卷,是文学理论卷。含有《创作动机论》《新现实主义小说论》《河北“三驾马车”论》《散文创作研究》,这些专著都是具有前沿性和开拓性的研究成果;第二卷,是滦河作家论卷(上下卷)。这是中国第一部以江河命名的作家评传著作。文内论及的作家包括李大钊、成兆才、张爱玲、宋之的、郭小川、浩然、李尔重、从维熙、管桦、李瑛、刘章、张学梦、峭岩、何申、关仁山等近代及现代写入文学史的文学大家和著名作家。第三卷,是文学评论卷(上下卷)。包含对文学现象的探求与分析、文学群体的概述与解构、文学作品及文学思想的评论。第四卷,是文学作品卷。含有长篇小说《滦州起义》,散文集《姥姥门口唱大戏》《怀念与纪念》。

由上面简述中可以看到,这是一部纵横贯穿整个文学领域的大书,内容丰富多样,有理论性阐释,有现实文学状况的剖析,有文学发展远景预期,更有对文学繁茂景象的期待。如今,杨立元把这品类多种,体裁多样的作品和文章编辑成为系列大书《杨立元文集》,这不仅是他的文学集大成,也是对唐山文学(文化)乃至河北和全国文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贡献。

立元现今刚及“耳顺”之年,而学识、经验及人生体验,积累满满,在学术上,正待进入一个新的辉煌时期。冰心女士有言:“八十岁,人生新阶段。”相对于冰心女士的这个“新阶段”来说,立元的年龄至多不过是“预备期”而已。作为立元的“忘年”老朋友,我对立元的下一步发展充满期待。借此机会,我诚挚地送上祝福,祝福他在新的学术历程中,阅尽新风景,收获新春光。

作者简介:王子平(1934——2022),华北理工大学教授,国内灾害社会学的知名专家,地震社会学奠基人。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