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大事记(明~清)

永乐二年(1404年),召流亡的百姓返回家园,恢复生产,并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山西、山东等地迁民来此落户,免差税3年。

永乐二年,始编屯社,土民编“社”,迁民编“屯”。

嘉靖元年(1522年),丰润县行政区划改设“里”、“图”,今丰南一带划为“五图”,即越支一至五图。

嘉靖四年(1525年),下冰雹,大如鸡卵,庄稼多被砸毁。

嘉靖六年(1527年),地震有声如雷,如舟在浪中,民房多有倒塌。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河流泛滥,冲毁良田,蝗蛹遍地,五谷歉收。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地震房塌,大风拔树,雨雹杀稼,百姓外逃者甚多。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春涝秋旱,飞蝗蔽空,饥荒严重。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四月初七,气温骤降,出现霜冻,春苗多被冻死。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六个月不下透雨,蝗虫遍地,稼禾大部被吃光。

隆庆三年(1569年),长芦盐场二十四场并为二十场,南司九场、北司十一场、越支场属北司。

隆庆四年(1570年),县令王纳言主持编纂《丰润县志》。

顺治元年(1644年),青州分司署迁至宋家营。

顺治九年(1652年),大水,岁饥,十月大雪。

康熙六年(1667年)九月,康熙皇帝东巡,曾驻跸钱家营。

康熙九年(1670年)秋,大水冲走庄稼,村庄行船。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县令罗景渺主修、曹鼎望总纂《丰润县志》。

雍正五年(1727年),工部侍郎王钧置王兰庄营田两处,南围菱角泊水田8顷51亩1分,播种稻谷(胭脂稻),北围三角淀旱田39顷49亩,播种杂粮。

雍正七年(1729年),陡河泛滥,冲毁董各庄二甲街右岸,河水散漫于泊,古河道断流。雍正十年(1732年),天津府盐捕通判移驻越支场,辖济民、芦台、越支、石碑、归化五场。乾隆五年(1740年),大水,沙河改道,由河沿庄、小戟门移至小集、桑坨。

乾隆十八年(1753年),县令吴慎主修《丰润县志》。是年,蝗飞蔽日,落地盈尺。不久蝗虫染抱草瘟,抱草木而死,堆积如丘。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五月,董各庄二甲口石坝竣工,长8丈,高1丈,底宽3丈,顶宽5尺5寸,拦陡河水顺古河道西流。

是年,宣庄李镐监修中梁桥,长12丈,石梁8架,梁端琢龙,石拦镌人物花鸟,柱头凿石狮72头,玲珑万状,栩栩如生。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陡河于稻地漫溢,胥各庄一带村庄多被淹没。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越支场设蓟永分司,官署仍驻宋家营,驻运判一员,官职为六品,越支场设盐大使一员,为正八品。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稻地发生火灾,陡河两岸的房屋几乎全被烧光,遂由丰盛盐店商人吴衣园发起,捐立“火会”,以防火灾,共设10个分会,以“翰林院诚保,永远庆太平”编作会名。

嘉庆二年(1797年),名医王清任到稻地镇行医,适逢当地流行“瘟疹痢疾”,每日死孩百余人。王清任每天去乱葬岗观察小儿尸体,为其撰写<医林改错》打下了基础。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稻地干河石桥建成。道光三年(1823年),大水伤稼,乡多饥民。

道光十二年(1832年),大水。

道光十三年(1833年),大旱。

道光十六年(1836年),董各庄二甲口石坝倾颓,重修。次年竣工,长10丈,高9尺。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侵略军军舰两艘,泊于黑沿子海面,船上英军登岸,赴黑沿子地乞买食物。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大雨成灾,海水漫溢,王兰庄一带田园淹没,房屋倒塌。

是年,董各庄二甲口石坝拆除,修建闸桥,名“乐善桥”,俗称响水桥,长13丈,高1丈3尺。

咸丰年间(1851~1861年),胥各庄猪鬃加工业兴起,首创人赵新(王禾庄人)。

光绪元年(1875年),河头中和栈开业,股东董静中,经理郑仰周,拥有店员20余人,主要经营猪鬃、粮油。

光绪二年(1876年),胥各庄王廷弼遵父嘱,创立“三正”义塾,每年经费银六百两。因办学有功,清政府赏以“知县”头衔。

光绪六年(1880年),胥各庄至芦台运煤河挖成,全长70华里。

同年,动工兴建唐山至胥各庄运煤轻便铁路,翌年五月十三日建成。全长11公里,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光绪七年(1881年),胥各庄修车厂制造出我国第一台蒸气机车(“龙号”机车)。

光绪十四年(1888年),胥各庄修车厂迁至唐山,更名“唐山修车厂”。

是年,艾坨子李善继发明“钊子”(铁齿工具),取代原始的猪鬃加工工具“枣木梳”。

光绪十六年(1890年),大雨,河水盛涨,漫决堤岸,田禾被淹,黑沿子等139村成灾八分。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大水,颗粒无收,冻馁而死者无数。

是年,魏家庄赵寿辰成立“莲花落”戏班,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来此搭班唱戏。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裴廷楹在家乡西纪各庄创办“教习传习所”,为办学堂培养师资。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春,稻地陡河大铁桥动工兴建,王化奇(杨庄子村人)、冯美臣(越支村人)监修,年末竣工,长50米,宽5米,高7米,三孔,为全省最早的公路铁桥。

光绪三十年(1904年),招募新兵500名,成立盐巡营,分驻芦台、越支等五场,并设长芦缉私总、分局。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河头公立初等小学堂、宋家营初等小学堂成立。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运司周学熙详准越支场开新滩二副(尖坨子至张庄子),由商出资,令众灶户合晒,并依滩筑垣。

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初一,大雪深数尺,户为之闭门不能出。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